关于目前奶业形势和未来走势的判断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七届中国奶业大会
暨2016中国奶业展览会上的讲话)
首先,我代表中国奶协对赵润田副省长和山东省青岛市有关部门及同志对会议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对于康震副部长和农业部相关司局同志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
本届奶业大会之所以选择在山东召开,主要是考虑山东奶业发展很有特点,值得学习、参考和借鉴。山东的同志讲:“奶业是山东现代畜牧业和食品工业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行业。”山东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全国第五,羊奶产量全国第二,加工水平全国第四,乳制品销售收入全国第三。同时,山东省高度重视和支持奶业发展,近期举办了山东奶业D20企业峰会。山东召开的D20,不是独树一帜,分庭抗礼,而是同中国奶业20强峰会保持一致,遥相呼应,此唱彼和。目的是让中国奶业的领军企业向社会发出一个整体声音,树立奶业的正面形象,提振广大消费者的信心。
这次会议是中国奶业行业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最具凝聚力的一次会议,参展企业412家,展会面积4.5万平方米,专场21个,报告92个。无论从参展人数、参加企业,还是展览规模、展示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盛况空前。
中国奶业大会和展览会一年只有一次,除了展览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研究形势、分析问题、找出办法。目前奶业形势相当严峻,也比较复杂,与2013年全线飘红、莺歌燕舞的时代比较,现在总的情况是市场低迷、困难重重,除了没人说形势一片大好之外,各种议论都有。乐观的说,即将触底反弹;中性的说,喜忧参半;悲观的说,山穷水尽。无论怎么议论,总的状况是整个行业充满焦虑、困惑,甚至绝望。绝望之极至者已经把奶牛当成肉牛卖,关闭牧场,挥泪而去。3月份全国奶站监测统计,奶牛存栏同比减少11.9%。
到底怎么认识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这几个月我了解了几家企业,也请教了几位专家。对当前奶业及其未来发展有几点想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个判断:目前奶业发展是三鹿奶粉事件以来最困难的一个阶段。
突出的困难有三个。第一个困难:奶价低。据调查,大中型养殖场奶价3.8元/公斤,同比下降10%。小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奶价3-3.2元/公斤,同比下降15%。第二个困难:卖奶难。奶业主产省限收量约占生鲜乳生产总量的10%。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因为销售困难而鲜奶喷粉,近期喷粉数量约占总产量的5%。第三个困难:亏损大。据定点监测,3月份奶牛养殖亏损面已达到51%,比去年高了5.8%。更严重的是这种状况还在持续,在扩大蔓延。
三个困难当中,最大最重要的困难是奶卖不出去。北京一个养殖场老板跟我说,只要帮我把牛奶卖出去,价格低点没关系,不能天天倒,关键是卖不出去。实事求是地讲,乳品企业也尽了最大努力。比如伊利。但是企业终究是企业,即使有社会责任感,也不能无限量收购。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收就是赔。现在库存奶粉有40万吨到50万吨,库存高导致收购很困难。不管谁来协调、贴息,下游销售不畅这就是死结。
销售困难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国外进口。进口首先是数量大。去年进口乳制品161.1万吨,折算原料奶(按国内算法)为1003万吨,约占全国奶类产量的27%。2015年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17.6万吨,同比增长45%;液态奶46万吨,同比增长43.7%。其次是价格低。5月3日,恒天然全球乳制品交易网拍卖价格,全脂奶粉2176美元/吨,比2013年最高价格5208美元/吨低了58.2%。近期进口奶粉到岸价1.8万人民币一吨,而国内接近3万元,每吨差价在1万元左右,大量乳制品进口给中国奶业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第二条是国内市场乳制品消费低迷,增长速度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液态奶销售总量2738.9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6%。但与“十二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5.1%,“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11.1%相比,增幅明显偏低。
乳品进口低价进口冲进加国内消费不振是当前困难的最直接原因。农业部管这种情况叫“两碰头”。困难确实是困难,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但是说困难,也要看和谁比。从世界范围和历史的角度评价分析,我们的困难是相对的。如果说奶业行业困难,其他行业也困难。去年以来,石油、化工、建材、煤炭、钢铁、有色金属、造船、机械,包括航运、餐饮等等,都比较困难。如果说奶业企业困难,其他企业也一样困难。据财政部最近统计公告,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疲软,工业价格PPI连续负增长,影响企业的销售和利润。1-4月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6522.6亿元,同比下降8.4%,而且是连续同比下降。地方国企的情况更严重,1-4月实现利润1468.5亿元,同比下降了14.2%。另外,国内困难,其他国家也同样困难。目前,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奶农在亏损,欧盟的奶农也在亏损。新西兰奶农亏损面达到85%,澳大利亚最近原料奶收购价格下跌了15%,美国奶价下降了近30%。在国际市场奶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为了保住上游,保住奶源,也可能是迫于奶牛压力,恒天然不得不逆势提价,从3.9元提高到4.4元。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保措施。
横向比较之后,还可以做一下纵向比较。做历史比较,不能只比喜气洋洋、笑逐颜开的2013年,现在的困难能和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比吗?那种困难和打击是毁灭性的、灾难性的、全面的、系统的。目前的困难完全不能跟那个时候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既然那样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那种情况下都能绝地重生,今天怎么就不能够摆脱困境,走向光明呢?所以说,现在的难非一永之难,苦也非一时之苦。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第二个判断:尽管形势严峻、困难重重,目前的中国奶业仍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困难,讲的是客观现实。但我必须强调的是,世界上任何事物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是波浪式发展的。形势好的时候,不能盲目乐观,形势恶劣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消极悲观,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毛主席曾经讲过: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年,中国奶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我国奶业发展得不仅快,而且好,更重要的是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这里有六个重要标志。标志一,数量大且品质高。2015年全国存栏1507万头(2014年1460万头),其中80%以上是荷斯坦及改良牛,平均单产6吨,比2008年提高了一吨。大型养殖场通常是9吨-9.5吨。所以说,存栏、总产、单产都位居世界前列。标志二,规模化养殖程度高。2015年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水平接近50%,比2008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标志三,产品质量高。2015年监测数据,生鲜乳中乳蛋白和乳脂肪率抽检平均值分别为3.14%和3.69%,全部高于国家生鲜乳标准。菌落总数抽检平均值为55万CFU/毫升,远低于国家标准(200万CFU/毫升)。规模场生鲜乳体细胞平均值为28.3万个/毫升,超过欧盟标准(≤40万个/毫升)。标志四,产品安全水平高。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应该是食品行业中监管最严的一个行业,特别是从2008年之后,从养殖场到加工业直至销售环节,全程监管,近乎苛刻。这确保了乳制品的安全。连续7年,生鲜乳中三聚氰胺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为100%。标志五,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高。现在全国的机械化挤奶率超过90%。加工厂的管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更高。最近看到的君乐宝、三元的加工厂,都是当今世界的领先水平,不是一流,是超一流。标志六,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大批领军企业已经脱颖而出。伊利、蒙牛、光明、辉山、现代牧业、飞鹤、君乐宝、三元等,以及中国奶业20强企业,不管技术装备、设施条件,还是品质规模、质量监管,都很强。而且在海外开疆扩土、攻城略地,同时获得了一系列的国际荣誉。去年君乐宝获得了欧盟的A+认证,现代牧业和飞鹤乳业在今年的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上双双获得金奖。要说明的是,现代牧业是连续三次获奖,飞鹤是婴幼儿配方奶粉蝉联金奖。这是企业的荣誉,也是行业的骄傲。所以我们说到奶业,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应该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看到巨大的进步,应该感到自豪。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基础上,在批评和质疑声中,争取更大进步。我们有这种自信,外国人也有这种预测。去年澳大利亚就发出警告:10到15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出口主要的竞争者。美国人预测,2020年之后,中国奶业将成为世界出口中心之一,会拥有无与伦比的规模经济和定价权。我赞同这个说法,大家应该有信心!
第三个判断:尽管历经坎坷,中国奶业仍然是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现在中央反复强调供给侧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提高供给的质量和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求就是消费,就是市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就是不仅要保障现在的市场,而且要满足未来增长的消费。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奶业市场似乎已经基本饱和,供给已经过剩、生产者倒奶、市场上打折,买一送一,包括大品牌都有许多促销措施。但这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暂时性的饱和。我国目前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只有33.8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都是70至80公斤。如果我们的人均消费达到亚洲平均水平,乳制品的消费就会增加一倍。最近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人每天乳制品消费300克鲜奶,达到这个标准,我国乳制品消费还要增加两倍。最低限度到2020年,也就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奶制品消费市场要达到6000万吨以上。现在全世界的乳制品总产量是八至九亿吨,但贸易量也就8%至10%,而且其中相当部分是满足区域性的贸易需要。如果中国未来的乳制品需求翻一番,谁能满足这个需求?谁有胃口吞下这个市场?
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奶业需求增长的判断是很乐观的。比如专家研究,居民收入每增加1%,带动乳制品消费增加0.8个百分点。如果加上城镇化、净人口增加以及放开二胎的政策,乳制品需求会大幅度跃升。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两年乳制品消费并没有如预期与这些因素同步增长。这个原因很复杂。其一,与我们的经济结构有关系。中国的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在65%,后来大幅回落,现在大约在50%左右;而印度要占到70%,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80%以上。其二,有效需求不足。这几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对消费市场来说,富人不多买,穷人买不起。其三,消费的转型升级。现在吃喝消费的比重在下降,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的支出大幅增加。为了保证这些增加的支出,老百姓可能节衣缩食。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放缓,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些年我们经济增速基本上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去年下滑到7%以下,今年一季度是6.7%。经济增速下滑自然直接影响消费。未来经济走势如何?有人说是U型,也有人说是V型,还有人说N型或者W型。但是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权威人士访谈,肯定地说是L型,而且认为今后几年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平缓横线上运行,不会有实质性反转。我认为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非常理性的判断。这种L型的经济态势并不罕见,世界主要经济体大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长期维持GDP高速增长。美国1985年的名义GDP增长率是11.1%,而1985至2005年为5.78%,2006至2015年为3.2%,美国的L型至今已经维持了三十年。日本经济增长的水平体也持续了二十年。短期看,L型是痛苦,甚至是残酷的,但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够顺利地完成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那么这个过程短期看是痛苦的,但长期看是幸福的、有价值的。短期看,新经济形态抑制了需求增长,但长期看,随着改革的深化,新经济形态必然会带动和促进消费的增长,当然这也包括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信心,对中国奶业的发展就应该有信心。因此,我说中国奶业依然是一个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至于奶业的消费需求何时触底反弹、多云转晴、回暖复苏,这取决于大的经济形势,但跟我们奶业发展自身特有的小周期也有关系。看这些年畜牧业各行业的趋势,大致是猪三年、奶四年一个起伏。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2009至2013年行业达到峰值,接着开始逐步下滑,现在处于低谷。新西兰、澳大利亚、欧盟也是这样,四年一个周期。因此专家们研究预判,觉得明年有可能复苏回暖,触底反弹,切望这种预期成为现实。
第四个判断:在新常态的条件下,实现改革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中国奶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和必由之路。
目前中国奶业正处在一个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弱质低效产业向现代高效产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这种转变通常是在经济下行、市场剧烈波动的环境下完成的。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就是遵循市场民主这个基本原则,实现优胜劣汰,让市场主体通过买方市场的竞争,将资源集中到更具创新和市场生存能力的企业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主要目标不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是质的提升。这是一场革命,一场脱胎换骨、伐毛洗髓的革命。所以,现在的倒奶、杀牛、转产、破产兼并重组是必然现象,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反过来说,这场革命不可能在奶价高企、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实现。经济走势和市场波动是客观存在,我们无力改变,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自我提升,甚至逆势而上,弯道超车。
我看现在有些比较清醒、睿智的人,已经从困境中发现了机遇。在奶业发展困难的时候不是黯然退出,而是高歌猛进。黑龙江就是典型。为什么发展奶业对黑龙江是机遇。这大概就是一个古老的商业原则,逢低买入。一是现在进入成本低,奶牛价格只有前两年的一半,建设成本也大约下降50%,饲料价格也下降30%以上。其次是以粮改饲为特征的种植结构调整,多出来的玉米可以转化为饲料。其三是黑龙江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奶业有广阔前景。希望黑龙江是高点起步,乘势而上。让历史判断黑龙江这种选择是否正确和明智。
关于改革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我已经讲过多次,主要是讲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物质装备、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产业组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增强竞争力。今天强调供给侧改革,重点讲两条:
第一条是发挥本土本地优势。最近我去南京的卫岗乳业调研,很有启发。市场风云变幻,卫岗安然无恙。那里是市场价格稳定,饲料成本下降,企业利润上升,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个企业管理的很好,有许多诀窍,但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一条是发挥本地优势,牢牢抓住了“鲜活”两个字。卫岗立足本地市场,适当延伸到周边地区。低温奶,每天清晨送奶到户。奶源稳定,客户稳定,奶价稳定,无惧竞争。
现在我们一说到竞争,特别是和其他国家的竞争,就心存恐惧。现在有人老提这个意见,是不是搞点反制措施,什么技术壁垒,什么反倾销等等。这都不是明智的举措。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贸易市场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农产品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中国现在正在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开放合作、共存共赢、有进有出、公平竞争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常态,闭关锁国绝不是生存之道。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和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以己之长,攻其之短。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鲜活。
我们说牛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接近完美的食品,之所以近乎完美,就是牛奶不仅富含蛋白、脂肪等常规营养物质,而且包含了很多其他食品中没有或者少有的活性物质。这种活性物质种类繁多,且功能强大,我请教过相关专家,这些活性物质含有乳铁蛋白、低聚糖、溶菌酶等等,据说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有抗菌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牧场、加工厂一体化、零距离最大的优势,就是低温加工、热伤害最低,没有运输、储存过程,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加工状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活性物质。因此,时间越短、距离越近,优势越大。外国企业跟我们竞争,自有优势,但万里之外,劳师远征,怎能在这个领域和本土企业竞争。这里要特别说明,鼓励和提倡低温奶,不是否定高温奶。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和资源禀赋各异,北奶南运已经形成稳定格局。我想说,只要是优质生鲜乳作为原料,加工成的不管是高温奶还是低温奶,就是好奶。所以低温奶和高温奶不是此消彼长、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相得益彰的关系。
倒是对复原乳,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政府都应该有一个负责的态度。最近,几个部委推动的关于复原乳的检测、标识工作,就是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至少给了消费者一个知情权和选择权。另外讲发挥本土优势,还有一个市场消费特殊性问题。外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是针对本地人的特征研究的,而我们的奶粉是根据中国人的特点研制的。飞鹤乳业的口号就是打造适合中国宝宝的奶粉。因此,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更符合中国市场,更有利于中国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二条是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扩大需求。近几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君乐宝等,都研制和推出了一些新品种,很畅销。但是很少看到奶酪这类高附加值的乳制品。有专家告诉我,奶酪也是低温加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牛奶里的活性物质。还说外国人不是喝奶,而叫吃奶。吃奶的概念是什么?直接饮用的液态奶在奶类消费里只占三成,60%-70%加工成了成品,也就是奶酪等。还说,食用奶酪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且不论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奶酪在乳制品消费中的比重最高是个不争事实。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吃奶酪?有人说没有这个习惯,吃不惯那个味,所以没有消费。但是实际上看看统计数据,这几年国内奶酪的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2015年奶酪进口7.56万吨,是2010年的3.3倍,年均增幅高达27%。其实习惯是培养的,口味是逐渐适应的,需求是可以由供给创造的。过去中国人喝可乐吗?吃汉堡、肯德基吗?现在县里都有麦当劳,村里商店都有可口可乐。你说是先有手机,还是先有手机用户。你再说,是因为需求者甚多而苹果手机不断升级,还是苹果手机不断升级而产生众多的追捧者。乳制品消费可以由政府引导和提倡,像日本六十年代的倡导喝奶一样。但在近年在西风东渐、日益开放的环境里,奶类的需求也可以由企业、由生产者创造。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在这方面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未来的乳制品市场发展一定是逐步提高的,一定是多元化的,所以我看奶酪可能是我国奶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的最重要的市场。
最后我想说几句关于奶业宣传的事。近一段时间我看电视,广告很多,饮料的广告、酒类的广告、化妆品的广告、汽车的广告,乳制品的广告占了很大比重。现在整个食品行业的生产规模约12万亿,乳制品也就是3000亿,占2.5%,比重很小,但是声音很大。我们获得了国际金奖,没人宣传,但工作上稍有纰漏马上就有人跟风炒作。这里确有一些居心叵测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兴风作浪,但是跟我们的宣传也有关系。广告宣传是必要的,但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调整和补充。一是防止不实之辞泛滥蔓延、搅乱视听。去年奶协与新华网等几个单位共同发起“食品辟谣联盟”。目的是杜绝谣言、正本清源。二是加强客观的整体宣传。比如做一些公益广告。主要讲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讲中国的奶是高质量的,是安全放心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奶的作用,对国产奶有信心,消费增加,市场扩大,那对每个企业都是有好处的。所以除了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以外,大家是否也可以考虑多打点整体配合。提高广大消费者消费信心终究不是一个企业可以完全做到的。